郑世雄——关于我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郑世雄  时间:2011年11月3日 浏览数: 打印

  国庆前参加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论坛》,收获不小,颇受启发,联系我校具体情况,对我校德育工作做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个汇报。

  我想重点谈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要更新德育观念;二是我们的德育工作需要创新和精细化。

  一、我们要更新德育观念

  我已从教四十多年,也算教育战线上的老兵。但现在回头反思自己的德育观念,总体来说,仍是传统的、陈旧的、不合时代的。因为从我思想上来说,还没有真正将学生视为“德育主体”。就象中学教学上的传统观念,是以高考为目标,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将高考需要的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传统观念,则是事前设置一些大而全的“完人”化、“圣人”化的目标,通过刻板地说教、管理、训练、告诫等方式,强制学生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学生养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这种观念形成已久,至今也还有很强的惯性,不时会跳出来左右我们的德育思维和实践。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彻底变革,才能引领我们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爱将下一代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我们的学校就是百花盛开的花园,这是非常生动贴切的。但我们旧的德育观念往往忽视了百花争艳中各种各样鲜花的不同生命和个性,以及应有的不同培植养护的方法,而妄图通过统一的浇水灭虫就能将各种各样本就不同的幼苗都培育成同一种规格的精品牡丹花。事实上,无论你怎么幻想,怎样辛劳,这都是办不到的。

  也有人爱将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这种“工程师”的工业隐喻是不太恰当的。因为“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是没有生命化、个性化的标准件产品,而教师的工作对象却是一个个不同的鲜活的“具体的人”。所以将教师比喻成“园丁”更恰当些。这种农业隐喻蕴含了工作对象的生命化、个性化。要使校园里百花盛开,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倡导的“园丁的智慧”。

  我校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共有六千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家庭,就象六千株各种各样的小苗。我们的老师必须认真了解分析自己班上的几十株小苗的不同的生存环境、成长历史、个性特征,喜阳还是喜阴,耐干还是耐湿,如何修枝剪叶才能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方能突显我们“园丁的智慧”,才能使校园百花争艳,才符合我校“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相反,如果不管这些小苗的不同品种和属性,每天都辛辛苦苦将所有小苗搬到阳光下晒,每天都辛辛苦苦用水狠劲浇灌,每天都辛辛苦苦按一种规格修枝剪叶,非要让他们全都能开出精品牡丹花,那,不知有多少小苗会毁在我们好心的辛辛苦苦之中啊!

  我们常见到有的老师爱大声训斥全班同学,那时虽教室寂静无声,但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至今也还有老师但凡学生违纪,就将学生赶出教室罚站或到办公室面壁思过,这样简单的体罚也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道德教育问题。我们一些老师仍将思品课、班会课当成批评学生的问题课或强制灌输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的说教课。

  这些看似德育方法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德育观念问题。最近,我们都刚听了王文湛教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场非常好的报告。他指出,中小学学生的问题,70%是心理问题,而不是品质问题。他给学校的题词是“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怎么才是“育心”?我的理解是重视学生心理,精心培育呵护学生心灵,教育要通过学生内心的自我认同,欣然接受,才能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仅靠强制和压服,学生心里不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任何一种教育,包括道德教育都具有控制的成分。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控制是第二位的,自由才是第一位的。没有自由这一基础,控制就会演变成对人性的改变和强制,对人的尊严的羞辱和抹煞。而一旦丧失对人的尊重,道德教育也就不为道德教育了。德育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恰恰在于自由自觉的类本性”,“以人为目的”是德育观念的核心。当代伦理学特别强调人道主义和个人的价值与权利,大到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若不尊重个人,不以人为目的,那么这个国家或这个社会、这个学校或这个教师也不会令人尊重。这就需要在道德教育中要尊重个人自由。这段话是北师大王啸博士后在这次论坛上一再强调的。我的理解“尊重个人自由”不是放任自流,任其错误,而是在“尊重学生”,以“人为目的”的前提下,弄清错误的情况和根源,耐心细致地选择适合“这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使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自主构建”的自由活动有机结合,成为学生良好道德的“生成”过程,成为受动与能动,继承与超越的统一,最终让学生从内心自觉自愿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不少老师已在注重学习体会并践行新的德育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抛弃以往仅用“成绩好,又听话”一把尺子量学生的做法。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走进学生心灵。多用几把尺子,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以欣赏、关爱、热情鼓励的态度加以引导,再内化为学生自己前进的能动力量,使他们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棠外附小座右铭)”,获得最好的发展。

  如附小杨梅老师对班上一个调皮、好动、没礼貌,家长也头疼的七岁男孩,没有动辄就批评,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她就想到:“家长训斥他,老师批评他,同学排挤他,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受得了吗?”于是她细心观察,循循善诱,把批评变成表扬,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使这个男孩越变越可爱。

  如初中孙晓晖老师的班上,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特点和长处,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承担如考勤、保洁、关灯、督促收餐盘、主办黑板报等责任,人人有担当,个个有检查。引领他们尽职尽责,使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价值,收获成就的喜悦,增强上进的信心,学会自我管理。

  如初中张利军老师面对学生的师生矛盾、母子冲突、学习受挫等问题,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满怀爱心,给学生们生动地描摹出“弹簧受压,压力越大弹力更强”、“风筝断线,零落成泥辗作尘”、“屡遭挫折,是鹰就在天空翱翔翻飞”的语言图像,引领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化解了矛盾和冲突,学习上也洋溢出“冲锋的豪气”。

  如高中毛洪波老师在高三班主任工作中,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情绪、表现,细致观察分析,“用爱的道具,做学生心灵的引导”。他在不同时段精心选择的一篇文章、一条班训、一个梦想瓶、一盆清污水、一段黄丝带所引发的德育活动,都是那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同学们一步步战胜自己,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让孩子们通过努力收获了他们自己的奇迹”。

  再比如,我们到附小调研时,听苏校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总是不爱做作业的男孩子,遇到两位老人打听领导的办公室,他立即主动上前问好,知道他们是为孙子选校来咨询的,不巧下班了,老师不在办公室。这孩子自告奋勇说:“我是附小的学生,我带你们参观好啦!”接着就热情地带着两位老人走遍了学校,上楼梯还搀扶老人,并边走边如数家珍般地夸自己学校的好。两位老人后来感慨万分地对苏校长说:“你们学校的孩子太有礼貌了太乖了,我们什么都不用问了,孙子就读你们的学校了!”苏校长后来专门买了小奖品去奖励这个孩子,当她到班上问:“某同学在吗?”其他同学都将目光投向这男孩,表情显然都是耽心他又犯了什么错误;而他一听叫他名,也立即就端端正正地站到教室后面,埋下头准备接受批评。当知道校长是要表扬他奖励他时,同学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要是只用“成绩好又听话”这把尺子衡量,这孩子怎么也算不上是好学生,但他热情、礼貌、助人为乐,热爱学校,善于交际,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在校长老师的鼓励下,这孩子学习也大有进步,今年考进了我们初中部。

  话说回来,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动、幼稚是他们的天性。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当他正欣赏盛开的鲜花时,却突然看到一个四岁大小的女孩子跑来细心地折了一朵最美的花朵,返身就跑了。本想批评这小孩的他,悄悄跟在这女孩后边,从窗户外看到小女孩进屋将美丽的花朵送到病重卧床的奶奶面前:“奶奶,您看这花多好看啊,您快好起来吧!”后来,苏霍姆林斯基反而奖励了这小女孩两颗糖果,称赞她是乖孩子。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说:“批评一个孩子的错误很容易,可是,要呵护和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同一件事,同一个孩子 ,我们的观念不一样,认识、处理和结果就不一样。我们倡议我们棠外的老师要象学习钻研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一样,认真学习和钻研德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改革最核心的理论是将学生从“教学客体”变为“教学主体”。同样,德育观念最核心的变革就是要将学生从“德育客体”变为“德育主体”。虽仅一字之差,却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前者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维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个性等特性。而马克思人学思维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存发展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马克思人学观念为基础,学校德育应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不断地自我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现实生活,通过学生道德生活的现实构建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是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德育观念把学生当作“德育客体”,就好比装美好品德的口袋 ,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德都一骨脑儿装进这些口袋。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你不考虑口袋的感受,也不管口袋底有洞,你装的东西再多也都漏掉啦。而且学生作为“客体”,那也就该“客随主便”,你爱装啥装啥,至于客体接不接受那是另回事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学生烦,老师累。德育不快乐,德育实效不高成了普遍现象。曾有个德育课题组作问卷调查,100%的学生都希望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但93.3%的学生不愿参加现在的德育活动。学生填的原因是“没意思”、“不给力”、“假”、“烦”、“枯燥无味没兴趣”“离我太遥远”等。反思组织者设计者的问题,常缺乏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学生的心理愿望和需求,学生自然不欢迎了。

  新的德育观念下,学生变成“德育的主体”,德育当然应考虑主体的感受和认可。建议我们每进行一项德育活动,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考虑:

  1、德育应该是亲切的。它应使学生感到贴近自己,走进内心。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2、德育应该是可信的。力戒假大空、高大全,举的典型,树的榜样,开展的活动都应该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3、德育应该是有用的。比如我们的诚信教育,可以让学生看到,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银行的借记卡才能不用先付钱也可以把需要的商品买回家。但有不诚信的记录,就办不到。

  4、德育应该是快乐的。如果老师与学生是猫和鼠的关系,德育肯定不快乐,如果德育脱离学生生活,漠视学生内心潜藏的愿望和热情,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德育肯定不快乐。反之,如果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严师”,而同时又有“慈母”般的关爱、知心“朋友”般的真诚,心理“导师”般的循循善诱,那德育应该是快乐的。如果德育从目标、内容到过程都回归生活,那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举个简单例子:面对一个被家长宠坏了的独生子女,一开始就教育他要做到“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象白求恩、雷锋那样,行吗?他能接受吗?快乐吗?他会觉得离他生活太远、太假,甚至会在心里说“少给您老师工资你干吗?”产生逆反与抗拒,这不但毫无效果,还会更难教育。师生都不会快乐。但如果我们别把教育目标订得太高级、太精英、太单一,而大众化些、生活化些、多层次些。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妨把目标从天上回归地面,首先教育他要懂得“不妨碍他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基本目标。教育内容也取自他自己的生活,如 “课间在教室内或走廊上玩篮球”。就让他和同学们自由讨论“这对他人对自己有危害吗?”还可引伸到“我所见过或做过的妨碍他人的事例”及“当我被妨碍时的感受”等。若能再精心设置些生活情景或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快乐的自由思维中感悟体验,逐渐生成“不妨碍他人”,能为他人作想的品德,德育就会是快乐的、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再逐层次地向“助人为乐”发展,再向“无私奉献”学习,并且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助人和奉献的快乐和幸福,那德育应该是有实效的、快乐的。

  愿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践行快乐的德育,收获德育的快乐。

  二、我们的德育工作需要创新和精细化

  随着德育观念的变革,德育工作也必然要有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新举措。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学校已有不少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如“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品课”育人,德育导师制,学生自治等,但都需要进一步精心打造,逐步完善,加强过程督查,特别是重在落实。我想在这里只重点谈谈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问题:

  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校园里生活着六千多学生,且大都是住校生。如果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扮演的是消防队的角色,成天四处防火灭火,那只有疲于奔命,忙得焦头烂额,还常常收效甚微。如防学生翻墙外出或外卖,几千米的围墙几个值周教师怎么看得过来啊;再如食堂内总有少数学生用餐后不捡餐盘,值周老师顾此失彼忙不过来,这是行政会上老生常谈的问题;还有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果皮;教室里、操场上、甚至学生公寓旁的树枝上,食品袋、方便面盒也还不时可见;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还有的同学爱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校园路上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讲脏话,粗话,随意踩踏花草;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损坏学校的公共财产如桌椅、开关等。问题真是不少!

  何况,我们面临的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独子时代、富子时代,传统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撞击,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少学生沾染了自私、叛逆、贪图享受、怕苦怕累、脆弱娇气、花钱无忌、好玩厌学、上网抽烟、好奇早恋、相互攀比、随意撒谎、待人无礼等种种毛病。我们常听家长说,自己的独生子女让他们操碎了心。何况我们一个班几十个,一个学校几千个学生,成天解决问题,处理问题都忙不过来,老师怎不呕心沥血啊!当然,若老师的辛苦忙碌能真正使学生转变了,老师再费心血也欣慰,但往往是涛声依旧,问题依旧。老师只得仰天长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难教啊!难怪北师大一课题组抽样检测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有60.38%教师处于疲惫状态。这里的根源,还是一个德育观念问题,还是把学生当作“德育客体”,被动接受老师的教育,没达到“育心”,问题没从根上解决,这样的情况的确使人无奈。但若我们真正转变观念,学生是“德育主体”,他们才是自己成长的主人,应该让他们自己真正动起来,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我们的德育要有效,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我接受,再保证实施。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如果学生迫于压力表面顺从,内心抗拒,问题就会更难解决。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让学生自行去找问题,自行去学习,自身去感悟,自身去体验,自身去落实,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怎样引导,这就要看一个老师的教育观念、水平和能力了。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就一定能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校园中有这样 一句名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来自于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所以,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德育活动,推行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给老师找帮手的临时措施,而是学生德育本身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一定要精心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怎样才能搞好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呢?我认为需要重点抓好三点:

  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切实培养好学生骨干

  学生是德育主体,老师作为引领者,每开展一项教育活动,除精心准备和设计,一定要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广泛收集学生的“金点子”。如根据班上的现状和需要,教育内容让同学提,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同学议;具体实践操作,让同学做;活动过程,让同学查;活动规律,让同学找;活动结果,让同学评。老师画龙点睛,“价值引领”。这样不但充分发挥全体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聪明才智,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首先要抓好班团干部的培养,这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力量。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好,工作大胆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班集体的核心,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班主任的辛劳也可减轻一半。这里的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培训、引领和督导。

  我们啦啦操班班主任鲁敏老师就成功培养出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次我校啦啦操班勇夺成都赛区三项冠军后,又千里赴重庆,勇夺全国啦啦操比赛两项冠军,一项亚军。几十个初二的孩子外出比赛,而且连续作战,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但领队的朱助理感慨地说,这个班的学生干部太得力了,生活、比赛都有条有理。比如你要通知开个会,等你领队和教练去时,学生干部早把全班同学组织得巴巴适适的了。这可不是临时能训练出来的,它凝聚着鲁老师平时的多少心血啊!这样的班集体如此能战斗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要向成功的德育经验,向优秀班主任学习,更倡导每个班主任都能大胆创造和探索出适合自己班集体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方法、新经验。

  如设计出“自我管理手册”从目标管理、心态管理、情绪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花两分钟时间自觉填写,成为习惯,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如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规民约和班训的讨论、起草和制订,做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主人。

  如建议班上同学养成日记习惯,或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己准备一本“错误备忘录”,任何人都是在经历种种错误中成长的,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重蹈覆辙。因此,有必要把错误与自我批评的内容记录下来,经常反省那些记录,使以往的经历成为对自己的训诫和激励,成为自己的前车之鉴,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问题。我们不跟孩子“较劲”,让孩子自己跟自己“较劲”。 “备忘录”或日记,既可提高写作能力,又能心灵反思,进行道德长跑。孩子的成长需要尊严,需要宣泄,需要肯定,需要自由,需要包容,需要自省,给孩子一个和谐、平安、思考、自省、自信、自强的自我教育空间,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有效需求。

  除正面积极引导,我们还可以从反面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如联系班上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发动学生自行讨论“妨碍他人”、“不文明”、“不礼貌”“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低碳”、“不环保”、“不节能减排”、“不和谐”、“不诚信”、“没孝心”等种种表现、产生的根源及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这些都可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亲身体验中,通过内化,逐渐生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要使德育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主动参与,自我完成。

  2.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育人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学科课堂教学中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而且,学生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但很喜欢参与贴近他们生活的各种德育活动。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育人,是我们搞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工作。

  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要给予学生一定指导,但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如号召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班级的文化建设或校园的文化建设搞出自己的独特创意,大家评比优选,博采众长,付诸实践,让学生既收获创造的快乐,又得到环境育人的体验。

  如推行每个学生都轮流当一天“小班主任”或当一天“值日班长”或提出“如果我是班主任”的几条建议,增强主人翁的责任心,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体验老师的辛苦。

  如建议每个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给父母、老师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做一件敬老孝亲尊师的事,还可开展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

  如倡导学生做自愿者或义工,为学校、集体或他人做好事,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同学,践行助人为乐。

  如有机结合每月的节日、纪念日、活动日,象儿童节、青年节、植树节、重阳节、无烟日、环境日、助残日等等,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活动。

  如及时抓住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领他们自己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礼仪修养大家谈”、“我努力”、“我能行”、“我有用”、“我自信,我成功”、“战胜自己的快乐”、“艰苦奋斗的幸福”等等主题活动,让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如开展多元文化的教育活动,除办好每年的艺术节、运动会、书画摄影展等,还可坚持每天练一页钢笔字,写一篇日记;每两三天背一篇美文,背一句格言;每周诵读一篇国学经典;还可开展欣赏名画、名作、名言、名曲的交流活动;开展大唱红歌活动;开展观看经典电影活动;开展自创心理剧、课本剧演出活动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和审美习惯、丰富人文素养,为学生打下终身受益的文化烙印。这些都是以美育德,文化陶怡的好活动。比如写字教育,这也是黄校长多次强调的,它既能修身养性,启迪智慧,又能提高审美能力,强身健体,德智体俱在其中。若能坚持下去,三年间每个学生都能练就一手好字。这不但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学校,仅此一项特色,就可以给学校的三年规划和目标,给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增添一抹亮色。

  3.注重活动过程,精细化督促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通过细节来体现的,细节的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德育工作是雕塑人的心灵工作,它无所不在,精细化的督促和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我校已经启动的一些学生自我管理活动,如“团员青年服务周”(小红帽活动)、各楼层“年级学生会督查通报”等,学生们已经动起来,而且初见成效,非常好。但刚开始还有一些不足,如“小红帽”有的还不敢大胆制止不良行为;有的责任心还不太强,;有的服务范围太窄;有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小红帽活动过程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更重要的是需要所有的班主任一定要教育没有担任小红帽的学生(现仅由初二试行),尊重值勤服务的小红帽,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护校园,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自身文明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看了各楼层学生自行负责的日常行为、节能减排等督查通报,有的做得很认真很好,但有的没坚持定时更换记录,有的填写不认真规范。如我们从细节上也给予重视,每天检查并给予引导,学生就会在每一个细节上认真注意和操作,就会逐渐培养起事事讲“认真”二字的好品质,就会把这项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

  再如学生公寓的管理,在年级组长、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的引领督促下,不管是女生宿舍楼还是男生宿舍楼,清洁卫生现都是不错的。但若内务整理再精细化,象书架的整理,东西的摆放,毛巾的晾挂,甚至抽屉里、衣柜内的收拾,都再按高标准改进,那我们的宿舍就更整洁更温馨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强,一辈子都受益无穷。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我们要在德育新观念指导下大胆创新,精细化工作,率先垂范,还要努力让家长、社会都一起来学习和践行新的德育观念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德育大环境,才能有效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也不是仅靠学校老师就能造就的。但我们可以不懈努力,在这个宏大的事业中有所作为啊!

  如我们初中的袁成老师就利用互联网上最新的发展潮流,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建立了以德育为主要功能的班主任博客,用现代技术搭建了新的家校教育之桥,德育宣传之窗,点击率高达11万之多,很受家长的欢迎。这不但实现了家校跨越时空的沟通,也可作为师生释放心灵密码的交流平台;不但成为班主任和班级共同成长的家园,也开启了我们棠外向社会宣传的又一扇窗口。

  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好,班上的各种活动获得家长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更顺利。鲁敏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令她动容的事:9月30日学校放国庆假,为了更好地迎战啦啦操大赛,她给家长们讲好晚点来接孩子,以便孩子们抓紧时间赛前训练。谁知傍晚突然停电,训练还没完,他们就移师大校门内小广场,借着校门外的灯光继续练。家长们陆续到了,不约而同地把车停成一个半圆形,全把车灯打开,象舞台上的聚光灯把小广场照得雪亮。孩子们越练越起劲,家长们不但毫无怨言,还越看越欢喜。这次啦啦操班在全国大赛勇夺两个冠军,与家长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而家长能大力支持,更与班主任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

  这些年轻班主任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多,年轻班主任多。别总说经验不足,年轻是优势,年轻是财富,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只要肯学肯干,就一定能出大成绩。所以我们对棠外的德育,对棠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信息来源: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