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睡一觉就好了
  时间:2012年3月1日 浏览数: 打印

  引言: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常说睡一觉就好了。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做梦确实能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健康。

  日前,《美国国家地理》报道,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做梦可能是一个治疗的过程,能够消除痛苦记忆,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系统科学家马修•沃克尔。

  在他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首先观看可以激发情绪的图片,而后进入梦乡。此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在出现梦境的快速眼动期(该时期眼球会不停地左右摆动)活跃性降低。并且,参与者次日告诉研究者,头天看的这些图片对情绪造成的影响有所减弱。这说明,做梦或许能帮助我们缓解生活中对不愉快经历的记忆。

  梦境能改善人的心理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在睡梦中游弋时,突然有人将你吵醒或者被其他的响动声吓醒,就会烦躁难耐,或者勃然大怒,有的人甚至还想大打出手。

  “如果他们在睡觉的这一时期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就能够安然处在梦境中,睡醒后就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说,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近四五十年来不少做实验的心理学家都认为,良好的睡眠往往对人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还有些人和别人吵了架,或者闹了别扭,就心理焦虑或者心情抑郁,但是晚上睡了一觉以后,他们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要好得多了。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正是睡眠中的梦境在改善、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很多梦境,其实就是个人在现实中愿望的达成,因为人会不停地产生愿望和欲望,这些愿望和欲望在现实中常常无法得到满足,但是会在梦中通过各种伪装和变形得以表现和释放出来。

  其次,我们日常的恐惧和担忧也可以通过梦境得到释放,而这个过程也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因此很多时候做梦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和生存,在人类漫长的进化链条上,做梦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梦多了睡不好是错觉

  目前,对于做梦与睡眠,我们很多人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一夜的梦,搞得我整夜都没有睡好,今天都疲惫得不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周边的一些朋友这样抱怨,而我们自己也时常这样发牢骚。

  于是,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对我们的睡觉而言,做梦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要想睡好觉,还是少做些梦的好。但是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沈政表示,梦是睡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睡眠质量也不存在排斥关系,一个人睡眠的好坏,其实与做梦多少没有关系。

  平时,我们所记得的梦境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快速眼动期。目前美国研究人员所说的梦能够治疗痛苦记忆也主要是指这一阶段的梦境。平常人的睡眠,会先从非快速眼动期开始,入睡约90分钟后,会进入快速眼动期,约持续半小时,此后再回到非快速眼动期,完成一个睡眠周期。

  “其实我们进入睡眠状态以后,我们的很多时间都在做梦。只是有很多梦我们都没有想起来而已。”沈政说,研究已经发现,现在我们第二天能够回忆起来的梦境一般都是在浅睡眠状态时所做的梦,而深度睡眠状态所做的梦一般第二天都忘记了。

  不是所有的梦都能察觉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晚上在睡梦中时梦到了很有意思或者其他情节别致的一些场景,当时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还想着第二天起床后把做梦的一些情节记下来,但是等到第二天早上,只能知道自己头天晚上做了准备第二天记下来的梦,但是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

  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对记者表示,对正常人而言,做梦几乎一直与我们的睡眠相伴,只是有很多梦我们醒来之后并没有什么记忆。

  “通过仪器检测,是可以发现这些做梦活动的。”郭兮恒说。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说自己做梦多了,做梦少了,或者不做梦,实际上只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感觉,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睡觉时真实的做梦过程。

  “就是一个人的睡眠很好,他所做的梦也并没有减少,只是很多人在醒来后回忆不起来了。”郭兮恒表示,研究发现,有智力障碍的人几乎不做梦,或者做梦很少,假如一个人不做梦,他可能就是个有智障的人。

  不过郭兮恒也表示,对正常人而言,做梦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一个人的睡觉过程中做梦的时间少于睡眠时间的1/4或者超过1/2,都不是一种好的睡眠状态,这就说明他的睡眠已经发生了紊乱。

  尹文刚对记者表示,目前在全世界,我们为什么会做梦仍旧有很多不解谜团,睡眠与情绪健康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关联,还有待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