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感悟
文/何小波  时间:2012年3月6日 浏览数: 打印

  一、关于书

  1.作者

  张平:当过老师、当过编辑、更多的时候是作家。名头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8年01月22日当选为山西省政府副省长。作品更多,著有长篇小说《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凶犯》、《少男少女》,中短篇小说集《祭妻》、《姐姐》、《夜朦胧》、《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长篇报告文学《孤儿泪》等。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全国“最佳畅销书奖”、“五个一工程”等。

  2.主要内容

  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简略摘录一二:

  做人篇:

  做一个诚实的人

  培养学生的自信

  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物质支撑能力、自我精神支撑能力、社会支撑能力)

  要懂得、舍得吃苦(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学习篇: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做事篇:

  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事。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能做事,做好事,把难办的事尽可能办好,才能创造骄人的成绩。

  人生要有清晰的目标。目标是一种召唤,是一种动力,是一个吸引,是一种激励。

  成功源于伟大的使命。要培养孩子的使命感。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成功源于脚踏实地,要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之事。

  交往篇:

  一个人贵在知足,贵在量力而行,贵在适可而止。

  为人要真诚交往。

  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

  距离是一种美学,距离是维持朋友关系最重要、最微妙的空间,有距离才有威信,才能保持友谊的长久。

  这本书,最直接的是为我的班会课提供了很多素材,更重要的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理论指导,让我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无数家长和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

  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吗?

  最有名的学校配上最有名的教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吗?

  最贵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吗?

  让学生最后都考上了名牌大学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吗?……

  不断的寻找答案,又不断的否定答案。似乎,都有道理,又都没有道理。

  从《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中,可以得到些启发。

  书的序言部分说,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

  1.“无为”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教育应当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个和现在互联网的云计算倒是很像)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圣人之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及其引发的思考:

  3月的“雷锋日”即将到来,日前,湖南省会长沙千所学校、百万学生举行了“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活动启动式,重温《雷锋日记》,续写《雷锋日记》,践行雷锋精神……。

  某著名网评人士认为,“续写雷锋日记”是一种反教育

  学雷锋,贵在平时,贵在自觉。其实,没必要一定要选择在三月份学雷锋,现在很多人选择做义工、志愿者的方式学雷锋,在我看来,这也是践行雷锋精神,而“续写雷锋日记”,则很有可能变成一种“虚假日记”。

  学雷锋,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而轰轰烈烈地学,很有可能变成一种运动式的学习,只图表面热闹和光鲜,骨子里却根本就没有学到,反而,会给学生一种好高骛远凌空蹈虚的印象。这是反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是给学生一种暴力倾向的“示范”。当教育只追求表面的“成绩”,当教育变得极端功利主义,我们对教育还存有多少爱心和耐心?孩子的虚弱也就被暴露无遗了。

  这个我觉得可以顶。

  我在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在进行这种运动式的教育呢?

  我觉得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或者作为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特别要尽量做到“无为”、“无痕”。学校的德育导师谈话,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会反感,会觉得虚伪、会产生抵触情绪。空洞的说教、运动式的活动,真的可能就成为反教育了。

  赫胥黎也曾指出,训练不是教育,倘若教育蜕变为训练,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一副黩武主义的头脑”,形成一种“对上专会顺从,对下专事凌暴”的双重人格。这种对上毕恭毕敬、对下作威作福的人一旦成为大多数,就会让独裁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强化其专制统治。这样的人,在我们国家是真的有。

  2.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也要合适,有适宜的时间、适宜的方式、适宜的度。就像做菜时用的食盐,不能少更不能多,这个叫做“食盐效应”。

  有一个故事:叫“愚人食盐”,出自《百喻经》。故事梗概是: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远朋友的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说:放盐呀!盐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样菜都好吃。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忙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嘴里,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

  不仅教育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其实教学也是这样。

  时常听领导教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我努力的积累,我常觉得自己有两桶水,并且想全部倒给学生,让他们一饮而尽,否则我觉得很遗憾很可惜。课堂上满堂灌,难度大、容量大,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收效甚微。

  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桶水不能一下全倒出来,得看着学生的杯子大小差异,慢慢的倒。

  学生的基础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悟性的差异,就像学生手中的杯子大小、粗细的差异一样,而老师授课的容量、难度大小就如同倒水的量和速度一样。倒得多且快,学生杯子可能只有一点点水。

  分层教学、应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教育教学,就是给学生合适的教育,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老师不能骂学生,不能打学生。但在读书时,以及工作后都知道,有些老师骂了学生、打了学生,而取得的教育效果却比翻来覆去的讲道理的说教好,甚至有的学生铭记终生。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他就是缺少骂、缺少打,打骂就是对他最合适的教育。因为教师做了最合适的教育,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当然这种打骂是出自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发泄,是点到为止的精神刺激,而不是没有轻重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所以我们的思想应该站得高远一点,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高远。

  

  (审/付全中)

  

〖信息来源:棠中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