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必要的伤
文/余逸屾  时间:2013年9月11日 浏览数: 打印

  Someday , when I grow up. ——Queen(当有一天,我长大了。——皇后乐队)

  初一时,我在怀念我的小学,初二时,我看到了比自己年幼的学弟学妹,初三时,我在为课业和与初二学生抢饭桌而忙碌。然后看着他们穿着我们曾经穿过的同样风格的衣服,学我们曾经学过的同样的课,讨论我们曾经同样讨论过的乐队,甚至做我们曾经同样做过的梦。

  就像看到真切的从前的自己在嘲笑自己的幼稚与自大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大人们所说的“老”。或许,在我这个年纪,“长大了”在辞措上要更合适些。

  “长大了”请认真的念一遍这三个字。

  我不知道别人的体会感想,我只知道我感到时光从我的全身流淌过,最后“了”的音被拉得悠长悠长。这就好像那些从幼年起就携带者的习惯拉着我不放。

  可成长是把锋利的刀,它一点一点的把我和有关童年的词语:奇幻﹑木马﹑梦﹑五彩﹑无所顾虑…硬生生的割开,而我在这过程中正常的生活着,丝毫没有察觉,直到那刀变得猩红身体血流不止,我才看到那触目的伤。

  然后呢。

  然后就欲哭无泪了啊。没有体现我痛苦的泪水来联袂出演,是因为没有看到这血腥残忍的过程。如果回忆能够象电影慢镜头般不漏细节的回放,我的脸上会有泪水下落。

  成长。那被叫做华丽蜕变的东西,那是伤。

  英文里成长是“grow up”。“up”是双音节词辅音收尾,发音简洁有力;而中文中成长的长却是拉的长音,好像这过程沧桑而又漫长。所以我对此的理解是,成长这道路漫长而单调,而唯一我们能做的就是果断的走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成长是必要的。不成长,我就无法拥有从前没有的。

  我弹奏钢琴,但我却最爱大提琴。不知其因,我总能在大提琴低沉悠扬的琴声中想象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大提琴的声音不像钢琴那样只是叮咚伴奏,也不像贝司那样极力地妄想用疯狂嘈杂的颤音指引你道路。多数的,大提琴平缓而富有磁性,更多的让我想到了陪伴。

  陪伴我走完这条路,陪伴我受完这必要的伤。

  就像天空一样。白天明媚用来寻找勇气,夜里深邃包容隐忍和泪。

  有份杂志上写道:毕业于我是扇窗,走过了就是成长,用身体撞碎后不躲不避擦着凌厉的碎片走过去,一窗一窗走过去,回头看时却只是横流一地的碎片,看不清楚,拾不起来。

  当有一天,我长大了。这话听起来感慨。

  帕斯卡尔说:我只能赞许那些 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感谢成长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致我们必要的伤。

  

  

〖信息来源:棠中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