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遵循教育规律办学 打造全新教育模式
  时间:2015年9月25日 浏览数: 打印

【中国教育报】遵循教育规律办学 打造全新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报】遵循教育规律办学 打造全新教育模式

  这篇文章是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简称棠外)校长、全国劳模黄光成同志在学校专题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稿,值得一读。从古至今,不少从事教育的仁人志士都尝试和追求“全人”教育。这既是先辈留下的话题,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正在破解的命题。黄光成校长的这篇文章以棠外十二年办学历程和黄校长一生的教育实践,是他数十年工作实践的结晶,既为我们诠释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早就想利用一个恰当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思想,谈谈学校的发展。记得棠外刚刚建立,我与几位教育专家讨论学校的发展时,专家们认为,棠外有着非常优质的平台,完全可以在此平台上构建一种全新的经典教育模式,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范例。从那时起,打造全新的经典教育模式就成为我和我的同事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目标。十二年艰辛奋斗历程,成就了我们的心愿。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构建“四级教育”模式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推进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不少杰出人物对教育都格外钟情并倾尽全力去研究和实践,探寻发展规律,归纳和总结了教育发展的规律,提炼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

  从中国古代第一个教育家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从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到苏联的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比如,孔子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宏道”的仁人志士。荀子的教育思想则表现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的“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被誉为“现代师表”的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苏格拉底对教育的贡献是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苏霍姆林斯基最集中最深刻的教育观点,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这些经典的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有效地指导了几千年来的教育,也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理论支撑。十二年来,我们在转变办学观念中兼收并蓄,在提升学校形象中积极探索,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努力奋进,在壮大学校实力中体现价值,铸就了一代棠外人的梦想。

  办学十二年的历史,也是棠外人遵循教育规律的历史。十二年来,我们谨记“仁、德、志、譞”的校训,牢牢把握“开放、民主、求实、创新”的办学思想,坚持把“六会一长”(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会创新,有特长)作为育人目标,结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学校办学实际,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龄段的不同习性、不同特点,按照系统、全面、科学的基础教育发展要求,构筑了“四级教育”的新摸式。一是组建教学学部: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部,根据学生四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教学规划,编排教学内容;二是明确工作职责:由4名副校长兼任四个教学部的行政负责人,全权负责各学部的管理、协调工作,各学部的教务处、研培处和政教处具体负责各学部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建立联席机制:定期召开四个教学部工作联席会议,交流工作,研究问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四是确定育人模式:确定了“幼儿园——养善益智,小学——明理好学,初中——厚德持义,高中——育贤培元”的“四级教育”模式。

  经过这几年大家不懈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棠外创设的“四级教育”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它把“仁”这一教育体系的核心贯穿于全过程,把培养人作为终极目标。外界普遍认为,“四级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古圣先贤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使学生的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能够完美结合,为学生成长为国家当今乃至永远所需要的“全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级教育”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可行性和超常性,为棠外发展最终确立了系统全面的经典教育体系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

  把握教育发展规律 挖掘“四级教育”内涵

  国学大师熊春锦曾将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应把握的重点、生理规律和成长需求,即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福。棠外正是牢牢把握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幼儿、少年和青年这三个阶段规律,创造性地建立了“四级教育”模式。

  幼儿教育:养善益智,夯实纯正的根基

  教育首先应从幼儿着手,古人所说的“童蒙养正”就是这个意思。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实际上就是让人一生下来,就沿着人生的正确轨道行进,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颜氏家训·教子篇》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语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为什么要“教儿婴孩”呢?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非常科学地告诉世人:人在幼少的时候,思想非常纯洁,故精神集中,注意力专注,且记忆力特好,可塑性极大,“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故对子女的教育,一定要从孩提开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上述这些观点揭示了幼儿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也是我们从事幼儿教育的指导性要求。从学校决定兴办幼儿园开始,我就注重收集和学习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我从事教育近50年的经验,我认为,幼儿教育应做好“强化养成教育、重视智力开发、渗透情感关爱”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这也是我对幼儿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我曾多次与幼儿园的老师就如何遵循这些规律性认识进行交流,大家也非常赞成我的观点,我同大家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

  认真反思幼儿园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我又将这三方面的工作提升为:幼儿教育重在“养善益智,夯实纯正的根基”,就要在“善”和“智”这两个字上面做文章。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善”是人的命脉,是人的灵魂。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时期,虽不存在什么善与恶,但其纯真无瑕这是肯定的。“纯真无瑕”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将这个“纯真”的天性稳定下来,并尽可能地保持下去。幼儿教育就要紧紧围绕“善”字做文章,特别是幼儿教师,应以善字当头,时时、处处、事事都要用善言、善行、善举去教育、去引导、去渗透、去感染儿童,让他们在“善”的环境中成长,筑牢善的根基。棠外实验幼稚园以“养善”为本,立足人性之初,教育孩子存善心、储善意、行善言、举善行。尊重孩子,呵护其善的天性,使之不被损减。孩子的本性是天真,是好奇,再加上他们在“善”的环境中,感到轻松自在,没有任何压力,这就容易感觉到读书好玩,读书快乐,同时,与人沟通的语言能力也会自然养成,这对今后的发展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将“强化养成教育、渗透情感关爱”这两方面的工作融入其中。

  其二,“智”即“知”,作动词用时指认知、求知;作名词用时指知识、智慧。“智”的意思就是智力,是知识,是聪明,是智慧。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的因素,“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论科学》)。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资源,近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人的智力靠开发,而且开发得越早智力就越强,在幼儿甚至在胎婴时就应该开发。智,靠培养,靠引导,靠训练,靠开发。智力教育是开放的,是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运动中实现的。所以,幼儿园践行“益智过程”,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习惯,进行体验式教育,让孩子亲身实践,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分辨善恶、享受快乐。我们深信,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将“重视智力发展”这方面的工作融入其中。

  这几年,我在审阅幼儿园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以及听取园长的工作汇报时,欣喜地感到幼儿园的工作年年都有新亮点,都有新作为。他们把“养善益智,夯实纯正的根基”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一是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培训等方式,教师学历全员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教师素质大幅提升。二是规范工作流程。借鉴先进经验,对教师,有高标准的行为要求和严于律已的行为规范。对幼儿,科学合理细化教育教学的工作流程,达到一类一级幼儿园的标准。三是创新教育内容。按照“养善益智”的要求,赋予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内容。把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心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注重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意识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把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四是丰富教育形式。幼儿园创建了“冒险岛”、“绘本赏析室”、“爱书吧”、“芝麻街”、“生日Party屋”、“欢乐陶艺吧”等多功能室;开设了室内游泳、户外体能、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美术陶艺、科学探索、生存磨难体验等多种多样的课程,把品德教育寓于各领域教学中,促进了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赢得媒体的赞誉。身教重于言教,全园教师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幼儿,通过榜样学习,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获得同行的认可。开展“美丽的家乡”、“我的祖国”、“采摘与售卖”、“快乐阅读”等活动,通过环境影响,促进了幼儿在道德情感的初步认知,使幼儿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得到专家的关注。开展一系列“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活动,如新生PQ、育儿知识宝典、营养膳食、幼小衔接讲座;通过周末Baby秀、亲子早操、运动会、庆祝六一、毕业庆典、新年逛庙会等亲子活动,建立了幼儿园与家庭有机统一的良好合力关系,对幼儿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引来家长的点赞。

  棠外幼儿园办学的成绩,印证了我们办学模式的正确性。只要我们能始终坚持如一地抓好“强化养成教育、重视智力开发、渗透情感关爱”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夯实幼儿发展的根基,为他们今后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教育:

  明理好学,冶炼优良的质地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品行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小学阶段也是一个人求学时光中最漫长的历程。我认为,这阶段就是要解决“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看,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因“理”是天地的根本,是万物的准则。因此,从小学开始,抓住了“理”的灌输,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义务教育法》和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小学教育作出了明确要求,根本上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读书、讲理、遵理、守理的习惯。

  棠外附小这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把常规教育作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德育特色,努力打造“安全、和谐、明理、好学”的附小校园,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德育;无论是教师培养,还是学生发展都取得骄人的成绩。

  我曾多次召开学校行政和附小相关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就附小的发展问题与大家交流听取意见。我在2014年提出了棠外十年发展规划,把附小的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如果附小发展不好,直接影响初中、高中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在附小十年发展规划中,把“明理好学”作为了部训,把培育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健康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人作为育人目标,力争用十年时间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小学。这体现了附小教师奋发有为,勇争一流的精神。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过程充满艰辛、激发豪情。我认为,小学教育重点就是抓好“促进学习习惯养成,培养知理明理意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这三方面的工作,这也是三方面规律性的认识。说到底,小学教育就是“明理好学,冶炼优良的质地”,就是要在“理”和“学”两个字上面下功夫!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理”在唯物主义哲学中,一般指事物发展的规律、条理。归纳起来,理不外乎三个方面:即自然之理、社会之理与人生之理。理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循而不能违抗的道德观念。一个人从小时开始就要懂得“明理”,让他们知道“理”是了解自然、洞察社会、掌握人生的钥匙。通俗地讲,明理最根本的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让人的一生过得很舒适很快乐,应是在“读书明理”之后。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还表现在“礼”上,“礼者,理也”。礼在做人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礼,就会存在野性,就会生出许多事端来。在小学阶段分阶段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明理教育,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懂得应该懂的道理,懂得礼貌,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以理(礼)相处,这既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又能使学生有愉悦的心态去接受其它方面的教育。这也就将“培养知理明理意识”触入其中。

  其二,许多名家对“学”有很深的见解。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说:“圣俞在时,家甚贫,余或至其家,饮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问其所得,云:‘皇亲有好学者,宛转致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退谷论经学》:“时先生已七十有九,读书日有程课,著述满家,可谓耄而好学者矣。”古人好学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他们十分明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春秋师旷语)。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已经成为一种至高的精神,他们的好学不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其所学来匡正自己的言行,涵养自己的德行。好学的前提是知学,知道学习的重要才会去学习,才会上升到好学,进而上升到乐学。《论语》的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在小学阶段抓好“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学”到“好学”再到“乐学”。要从起始年级抓起,贯穿小学全过程。釆取循循善诱、兴趣引导、榜样示范、寓教于乐、实地实践、参观游学、个性分析、家校共促、改善教法、丰富教材等形式促使学生养成习惯,更好地将“促进学习习惯养成,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融入其中。

  附小的苏萍校长在附小的发展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建校起,她和她的团队就奉行“从细节做起,赢在执行力”的工作理念,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为座右铭去经营自己的事业,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小学工作无小事,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实,把小事做好就成了大事。十二年来,附小始终把“明理好学”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确立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并将其细化、具体落实为“三关注”(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家长需要、关注教师发展)、实现“三发展”(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机制求创新,内涵求发展的工作措施。提出了棠外附小实施开放教育,提倡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关注学生生命体验、彰显“个性和谐”的教育特色和“明礼好学”的德育特色。附小把“明礼好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附小把课程开发和建设,作为培养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力抓手。附小除开齐开足部颁课程,还创造性地开发了一百多门校本课程和拓展课程。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第三四节课,近2000名学生实行走班,到各自喜欢的兴趣班进行特长学习。从大众普及的足球、篮球等到高端专业的网球、艺术体操、刺绣、街舞、科技创新发明等活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深层的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的全方位的呵护。

  在附小,“国学经典”己经进入课堂,校本课程《中华经典集粹》和附小教师参与编写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周易名言故事》成为典范。以“每天10分钟的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的经典学习,每周一次的集体诵读,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每周一的全校师生集体学习一礼”为内容的“五个一”课程安排,受到中央级媒体的关注。学生从进校起,附小教师就精心为他们设置了各年段的“明礼行孝”拓展课程,如低段的“春晖工程”、高段的“德育手册”等。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修养在课程中不断提升,为学科教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附小的教学成绩不断提升,仅2014年附小就收获了如下殊荣:朱九如同学荣获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英语达人总决赛银奖;侯翔云获得世奥赛金奖;刘雨槐同学的诗歌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地理·00后九人诗选》。足球代表队荣获2014年双流县第四届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乙组、丙组冠军;篮球代表队荣获双流县2014年第四届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一等奖;学生运动舞蹈代表队荣获“IDSU第三届国际学生运动舞蹈(中国区)大赛”一等奖;啦啦操代表队荣获“全国啦啦操联赛(成都站)”两项冠军、“2014年全国啦啦操冠军赛”第二名并获得代表中国参加“2015美国啦啦操世锦赛”参赛资格;学校机器人代表队荣获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代表中国赴新西兰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赛,并且荣获金奖,获得成都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特等奖。今年5月,棠外附小机器人代表队又荣获第十三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金牌。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贯彻明理好学的思想,把促进“学习习惯养成,培养知理明理意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贯穿其中,就能将学生的质地冶炼得精良优秀,这是今后成功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

  初中教育:

  厚德持义,开拓深远的境界

  初中教育是普通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时期。办好初中,不仅为初中之后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源,而且对提高公民素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教育属义务教育的范畴,这无疑从法律上肯定了初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办好初中,必须具备“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办学思路;求真务实、尽善尽美的办学目标;团结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的校训:博学尚理、敬业修德的教风;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学风;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德育理念。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又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阶段!这个阶段又被有些学者称为网络迷恋期、心理叛逆期和青春萌动期,是人生征程中第一个“高危期”,也是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初中教育的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教育与学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判断力、鉴别力和控制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那么,初中教育的重点该做什么?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初中教育重点主要是抓好“培养良好修养、打好知识基础、提升人格境界”这三方面的工作,这也是三方面的规律性的认知。结合我多年的校长工作实践,可把初中教育这三方面的工作提升为厚德持义、开拓深远的境界。就是在两个字上面花力气:一个是“德”,一个是“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德,就是道德、品行、情操、修养,是一个人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应该有一个行为原则。道德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从少年时期开始抓起。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高尚的道德,是人们所期盼和拥有的立身根本。在社会秩序上,高尚的道德起到了稳定作用,成就了当时的社会文明。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父母的榜样、教师的引导、尊长的教诲,是极其重要的。在道德修养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过硬作风。这个作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作风,二是思想作风,三是学习工作作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切学习上的进步,工作上的成绩,事业上的成就,归根到底是源于做人的成功。陶先生的这句名言也印证了许多成功名校的经验:初中阶段的知识传授应成为道德修养的载体,要将道德知识的灌输寓于教学之中,使修养上的“德”与知识上的“得”有机结合。这就在做“培养良好修养,打好知识基础”这两方面的工作。

  其二,“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义”是指道义、正义,即行为是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维持一个适宜的行为和选择的限度。“义”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思想。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是取之有道、见利不忘义的大道理。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要清楚地分辨“义”与“不义”。“义”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个人境界的提高,是丰富和提高民族文化的体现。初中阶段强化“义”的教育,就是在做“提升人格境界”这方面的工作。

  棠外初中部是整个学校中班级最多、学生最多、教师最多的教学部。近年来,初中部始终坚持把“厚德持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培养良好修养,打好知识基础,提升人格境界”三方面的规律性理念,提供了实践例证。

  学校率先创办了科学艺术班,组建了海棠艺术团,积极探索文化知识学习与艺术特长培育相互促进的新路。海棠艺术团由民乐团、舞蹈团、室内乐队、键盘乐队、西洋管乐队、合唱队、校园书画协会等组成,常年有600多名学生参加。科学艺术班、海棠艺术团坚持“做人、文化、特长”三不误的原则,科学安排文化知识学习、艺术特长培训课时及时间,按“德高、学高、艺高”的标准积极推进。海棠艺术团不仅定期举行汇报演出,还多次为来访的考察团举行专场展演,与国外来访的艺术团同台竞技,好评如潮,蜚声中外。近年来,海棠艺术团共有383人次获国家比赛奖、411人次获省级比赛奖、713人次获市级比赛奖。

  学校走体教结合之路,2005年与成都市足协合作创办了男子足球班,坚持做人、学习、特长三不误的原则,培育既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又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2006年8月,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在“亚洲展望”足球发展计划成都站考察中,充分肯定了棠外的足球教育,赞誉为“很值得推广的体教结合模式”。棠外男足队连续8年获成都市中学生比赛冠军,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获四川省中学生比赛冠军,2009年代表四川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获男足乙组比赛第六名。到目前为止,棠外男足队有7人入选国少队、5人入选国青队,2人入选国奥,23人赴法国梅斯足球俱乐部培训。2011年3月,学校在国家体育部门、教育部门青少年足球调研工作座谈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与会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棠外男足成绩,并认为棠外男足教育模式对培养中国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定点学校”。

  修身班会、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师培工作,是初中部的几大亮点。年轻的省级特级教师刘勇老师探索的“‘本真语文’教学”,把初中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是人本化、真实化、整体化、生活化、育人化的语文教学。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晓晖老师关于“修身班会课”的研究以及《如何上好常态班会课》《修身班会课教师用书》等专著和论文,使孙晓晖班主任工作室远近闻名,也使棠外的班主任工作跃上了新台阶。以陈守蓉、向英、陈琳霞、王森等老师为代表的初中英语教师,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探索“语感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学生口语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蒲绍辉、冯银、刘明、曾晓娟、张天珍等为代表的初中数学组潜心教材改革,把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数学教法和学法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国学教师徐义林老师把“感恩”、“行孝”贯穿于同步教学过程中。他在为学生《感恩父母作文选》作序时写道:“从小懂得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一个人走向辉煌人生的开始,是一个人的为人之本。只有学会爱父母、爱家,才可能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国家。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此,我深有同感,这也是我平时所倡导的。”

  建校12年来,我校初中部先后有许多教师献课于中央、省、市、县级各类教研活动,参加了许多学科教学比赛。最近几年就有孙晓晖、代倩、左晓华等28位青年教师在全国学科教育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初中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也获得佳绩,仅2015年,初中学生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就有189名学生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参加全国校园综合素质能力竞赛有50多名学生获特别奖和其他奖项。今年8月,棠外机器人代表队,代表四川省参加第六届青少年机器人活动暨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在初中组9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并获“亚太机器人锦标赛”的比赛资格。中考成绩也十分喜人,连续数年中考总评、单科平均成绩以及考上重点高中人数等多项指标都列全市前列。在历届中考中,我校初三年级近80%的学生升入成都市重点高中,10%以上的学生在中考(含自主招生考试)中获得全额奖学金,5%以上的学生获得学校提前半年直升本校高中实验班的资格。

  我所列举的初中部教育教学成绩只是很少的部分,这些成绩充分说明“培养良好修养,打好知识基础,提升人格境界”是经得起检验的。只要我们扎实抓好这些工作,就能为学生开拓更加深远的发展境界。

  高中教育:

  育贤培元,追求至高的目标

  高中教育历来都是被人们所重视的一个教育阶段,它关系着一个学生的未来。“十年寒窗苦”,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压力骤增,在家长和教师寄予的厚望中,心头泛起的,很难是轻松甜蜜的思念和回味,很难是依依惜别的留恋和不舍。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义务教育阶段积累的知识基础,并逐渐体现出更多的个性,让学生在一种学习氛围中,经过长期熏陶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甚至使学生在个性专长方面尽早发掘出潜力,对高中学生将来做出合理的学业、职业规划,找到自身的成长点非常关键。

  近年来,高中部的老师立足创新,对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式等重新进行规划与设置,在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发掘学生更大的潜力,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成“会学”,发自内心地乐于学习,使自已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棠外高中部办学的定位就是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大量的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在系统深入地进行养善益智、明理好学、厚德持义教育后,高中教育就是做好“强化品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锻造拔尖人才”这三方面的工作。归根结蒂,高中教育就是要追求“育贤培元,追求至高”的目标,就是在两个字上面用足劲:一个是“贤”,一个是“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贤,就是贤达、贤明。贤达、贤明之人有好的品行,有很高的思想水准,精神境界很高,是有能力的人。这种人胸怀与心态宽广平和,言行与举止足以为范,知识渊博能辨析事理,通晓治国齐家的道理和方法,是受人尊重和拥戴的人。高中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有品行、有知识、有能力。高中阶段教育就是针对普遍和共性的育贤教育,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之说。因此,我们就要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培育他们良好的品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在做“强化品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这两方面的工作。

  其二,“元”是“贤”的升华。培元就是培养有超常思维能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应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求知欲望、集体感和创新观念;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反应能力;有较好的身体状况;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培元教育是带个性的教育。立足于我校实际,我校高中教育中的培元就是要培养更多的中学阶段的拔尖人才,让更多的能升入“985”和“211”大学,为他们将来成为各方面的领军人物打下良好基础,这实际上就是做“锻造拔尖人才”这方面的工作。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学校自建校起就搭建了许多平台,为学生们发展个性,展示才华提供了活动舞台。结合学校的语文教学,以语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立了棠湖文学社,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创办了校园文学杂志《春晓》(双月刊)和《棠外校园报》(月刊),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还成立了海棠诗社、海棠剧社和英语剧社等社团,把每年的10月、11月和12月分别确定为诗歌艺术节、戏剧艺术节和英语艺术节。各年级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诗歌创作,课本剧的改编、排练、演出,精典影视剧片断的摩仿配音等活动。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各年级推选出优秀节目进行全校汇演。学校被四川省作家协会确定为“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新苗培养基地”和“巴金文学院写作基地”。校园文学杂志《春晓》和《棠外校园报》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

  电视、广播、互联网作为现代传媒工具,有强大的传播和教育功能。为充分发挥校园网、闭路电视网和校园广播网的作用,学校由校团委和信息中心牵头,在各年级招聘有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了学生电视台和学生广播站。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用他们自己采集的资料,自己编辑、制作成节目定期、定时在学校校园网、闭路电视网和校园广播网中播放。2010年至2014年,学校校园电视台制作的作品获得全国校园电视金奖13个、银奖9个,校园电视台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有29名学生主持人获得全国大奖:其中金奖14名,银奖13名,铜奖2名;34名学生获得省级大奖:其中金奖18名,银奖16名。

  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2009年,棠外成立了一个由学生自主运营和管理的学生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该社团每年都要举办大型活动,与成都、北京、天津、上海的名校互相合作,组织社员参加国内国外尖端中学生模联大会。2010年4月,棠外模联社团成员在天津参加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时,有幸与外交部门领导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受到时任外交部门领导的鼓励和赞赏。2011—2014年,棠外模联社团有近百名社员应邀分别参加了复旦大学主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和哈佛大学主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表现优异,张小玲、吴明锟、李茜梅、黄颖珊、冯子辰等13名团员分别获得了优秀称号。

  学生们通过直接参与各项交流活动,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文化视野,为他们的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年来,棠外高中部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积累了许多经验,在践行“育贤培元”的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我校自主申报的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普通中学‘修身课’课程化建设实践研究”,已获省级重点课题立项批准。高中部始终将修身课的推行和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使修身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有多样,效果更加有效。强化常规管理和教育,提升了学生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诸如细心、精心、诚心“三心”教育和做诚信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国防教育基地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阅读人生”、“智譞杯”辩论赛;文明礼仪大赛;“智联世界 志存高远”创新知识竞赛;职业规划设计等德育活动,使学生的品行得到修炼,德育素质得到提升。历经十二年的艰苦磨砺,我们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教技精湛、师德优良的高中教师队伍。特级教师文中华潜心于教法和学法研究,在“培元”工作方面有较高造诣;文中华、姚平、裴帮锐等老师多次参加四川省高考命题;周永孝老师主研的课题《普通中学“3+1”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顺利结题,获省二等奖;曾凡莉老师“以话题为中心的高中英语复习法”,得到国家专家的好评……最具说服力的还是高考成绩,在九届高考中,共有罗婷婷、舒航等二十余位同学考上清华、北大;我校毕业生在高考中多次夺得双流县文理科之冠;我校本科平均上线率高达78%,重点本科平均上线率高达35%,在成都市教育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各所学校高考成绩的综合评估中名列前茅。2015年,棠外的高考多项指标获得突破,陆若宇被浙江大学录取;理科实验班100%上重本,平均625.33分;理科199人上重本线,上线率39.33%。文科熊怡考上北京大学,雷雨思同学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实验班97%上重本,平均分586;文科重本上线率29.2%。

  抓好“强化品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锻造拔尖人才”这三方面的工作,是高中办学取得显著成绩的法宝,也是我们践行教学规律的结果。我深信,只要我们将“育贤培元,追求至高的目标”牢牢地镶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就一定能为学生追求至高的目标指明方向。

  

  践行教育发展规律,理解“四级教育”属性

  办学校容易,但要办成一所优质的学校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思想,没有科学的育人措施,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没有满意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勇立潮头的!

  教育是熔炉,首要的是熔炼出具备完美人格的人,熔炼出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熔炼出优秀的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爱因斯坦曾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棠外的“四级教育”模式中,幼儿园的“善”是着眼于人的善良本性,“智”侧重于开拓人的智慧,智慧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的“理” 是晓天地之根本,“明”万物之准则,“好学”是人不断完善自我的根本保证;初中的“德和义”是人的崇高精神之所在;高中的“贤”是人格的升华、综合能力的结晶,“元”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四级教育”模式的成功实践说明,我们的办学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是棠外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学、实事求是的结果。它展现出来的系统性、完整性、可行性和超常性,是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把握这四方面的属性,对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去实践“四级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的系统性就在于它把幼儿、小学、初中、高中这四个前后相序的组合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针对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生理需求、认知规律实施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严整有序。这种教育模式也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综合性教育的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体现,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它的完整性在于从形式上讲,它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全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从内容上讲,它还包括了学生成长环境的打造,每个阶段受教育过程的再现,对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升华,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再学习能力和完满的人格。它的完整性既符合从幼儿到成人的人生发展规律,又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它的可行性就在于它是棠外十二年办学实践的总结,是每一位棠外人汗水的结晶。棠外十二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现在的办学规模,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学生生源、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四级教育”模式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四级教育”模式下,我们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案例,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案例既是学校的骄傲,也是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借鉴的东西。在“四级教育”模式下,我们获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收获了许多荣誉,得到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因此,“四级办学”模式是可行的。

  它的超常性就在于它打破了民办基础教育的常规模式,抓住了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规律的内在特征,提升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教育教学的层次,将“修德、修智、修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一条民办学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

  从逻辑关系看,“四级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完整性、可行性、超常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性是前提,只有把握好系统性,才能将前后相序的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联系在一起,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统筹安排全校的工作,否则工作就会出现杂而无序、程序混乱现象;完整性是保障,只有把握好完整性,才能突出“四级教育”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保持实施“四级教育”模式的平衡和协调,否则工作就会出现支离破碎、分崩离析的现象;可行性是根本,只有把握好可行性,才能使“四级教育”模式长久持续,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否则工作就会出现浮于表面、不下深水的现象;超常性是关键,只有把握好超常性的现象,才能进一步提升“四级教育”模式的层次,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勇立潮头,否则工作中就会出现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的现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级教育”模式全面贯彻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党的教育方针;确定了把 “立德树人”作为我们工作的价值取向;贯穿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棠外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四级教育”模式下,棠外已建立起“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四级教育”模式完全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这为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位同志提出了新要求。棠外的每位老师要谨记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四点殷切希望,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践行“四级办学”模式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四级办学”模式是棠外人创造的,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它还不完善,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去完善、去发展、去探索。与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没有骄傲的本钱,我们只有前行!否则,前面的标兵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离我们会越来越近。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民办学校,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也是我们向社会发布的宣言书。面对激烈的办学竞争,我们等不得、耗不起。我衷心希望全校教师团结一致,砥励奋进,不断完善我们创立的“四级办学”模式,将它打造成系统全面的经典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质的生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设人才,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修身养德的品行、积累知识的能力、锤炼自己的意志,为实现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黄光成)

  学校简介

  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简称“棠外”)是经四川省教育部门批准、于2003年建成的一所全寄宿现代化股份制学校。学校坐落在成都市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占地近300亩,设有幼稚园、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

  学校恪守“仁、德、志、譞”的校训,坚持“开放、民主、求实、创新”的办学思想,遵循“以人为本,为师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帮助每位师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践行“六会一长”(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审美,会健体,会创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培养“勤劳、善良、智慧的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中国人和立志高远、意志坚定、勇于攀登的世界公民”。

  学校根据生源特点,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探索并形成了以“3+1”高效课堂为载体的教学特色,教学质量连年受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已为清华、北大等国内高校以及华盛顿大学、剑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输送了5400多名优秀学生。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外语特色学校”、“全国先进民办学校”、“全国关心成长模范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成都市文明单位”。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