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 校内公告栏

棠外行政、党员主题学习系列选编材料三十六

发布部门:党委编辑录入:付全中时间:2015年12月23日浏览数:

  全体行政、各支部、全体党员同志:

  经党总支研究,12月份全体行政、各支部或党小组以职能板块、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学习棠外行政、党员主题学习系列选编材料三十六《教学合一》、《教育的四个支柱》(见附件),全体行政、党员同志要将学习选编材料中人文管理科学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到本职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去,同心同德,共建美好棠外。

   

   中共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总支委员会

   二0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学习材料附件:教学合一

  作者:陶行知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象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象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象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象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的快乐,首先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学习材料附件:教育的四个支柱

  雅克.德洛尔

  下一个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为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同时,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求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委员会的委员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明显地感到,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

  学会求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即便那种没有直接目的去学习的情况愈来愈少,但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很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扩大知识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从这种观点出发,让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儿童无论他在那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入门培训应向所有大、中学生介绍科学进步和当代思想模式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概念和参照方法。  

  然而由于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始终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试图想什么都知道愈来愈做不到,而且在基础教育之后仍保持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也不切合实际。不过,专业化学习,哪怕是未来的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学习也不应排斥对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为普通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接触到其他语言和知识,首先就有助于交往。专家封闭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对他人所为不感兴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感到难以与人合作。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各个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势必会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研究方面,某些知识的重大进展就是在各学科的交叉领域中产生的。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特别是在电视图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从小就应开始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传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一项内容到另一项内容变换很快,观看电视节目时以转换频道方式跳过广告节目的情况如此常见,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发现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加深理解。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游戏,到企业中去实习,旅游,科学实验课……)。

  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训练是避免完全受传播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当然,对于应“记牢”的东西我们肯定要有所选择,人的联想记忆能力并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应认真地加以培养。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使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最后,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是儿童首先在父母然后在其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的思维,它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反复复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中,应该把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往往被视为对立的方法结合起来。根据所教学科的不同,其中一种方法可能会比另一种更有针对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连贯需要两者相结合。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工作性质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日益减少,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就越来越紧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不过,后者与职业培训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委员会尤其力求对第二个问题作出回答。  

  在这方面应该区别以雇佣劳动为主的工业化经济与在很大程度上仍以个体劳动或非正规职业为主的其它经济的情况。因为,在整个20世纪期间按照工业模式发展起来的雇佣劳动制社会里,机器取代人工劳动的结果是使人工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加强了工作的知识性(甚至在工业部门也是如此),加强了服务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另外,这些经济的未来还取决于它们能否把知识的进步转化为能开创新企业和新的就业机会的革新。因比已经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能再被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即使这些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应忽略的教育作用。

  从技能到能力

  在工业部门,特别是对机器操作员和技术员来说,由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个人能力的概念则被置于首要地位。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正在不可避免地改变新的生产过程需要的资格。随着机器变得更加“聪明”,体力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更带有知识性和脑力性的生产劳动(如机器的操作、维修、监视)和设计、研究、组织方面的工作所取代。  

  各级对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有多种原因的。就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而言,往往是按照日本企业的做法,即与泰勒制正好相反的做法,采取“劳动集体”或“项目小组”的组织方式,而放弃把规定任务和个人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另一方面,工作任务的个人化正在取代领薪者之间可以互换的特点。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资格方面的要求;在他们看来,资格与实际技能的概念仍然过于密不可分,而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如果除了这些新的要求之外,还要求被视为变革参与者的劳动者作出个人承诺,那么很清楚,被企业领导人常常称为“生存技能”的那些先天的或后天的有很强个人色彩的素质便同知识和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构成所需要的能力。正如委员会强调的那样,这种能力清楚地反映出学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应由教育加以维持。在上述素质中,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服务性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劳动的“非物质化”和服务行业的兴起

  如果观察一下服务行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先进经济的“非物质化”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服务行业是个极其多样化的行业,尤其是可以用它不包括的活动来界定它的范围,即它是一个既不包括工业活动也不包括农业活动的行业;尽管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一点是不生产物质产品。  

  许多服务主要是根据其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的。我们在因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会计或管理服务)而不断扩大的商业部门和比较传统的非商业部门(社会福利事业、教育、卫生事业等),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例子。在这两种情况下,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在这类服务中,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者。因而,我们可以懂得,这种工作不能再象耕地或生产钢板那样来加以准备了。与材料和技术'竹关系应当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来补充。因此,服务行业的发展迫使人们必须培养提高人的那些不一定是由传统教育反复灌输的那些素质,这些素质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关系的能力是相一致的。  

  最后,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未来的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这就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这对那些没有文凭或文凭不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如何传授这些多少有些先天性的能力以及在哪里传授这种能力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旨在培养所需能力或才干的计划内容。在发展中国家的职业培训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非正规经济中的劳动   

  在领薪职业不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经济里,劳动性质是很不同的。实际上,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带有工资的职业,绝大多数人还是参加传统的自治经济活动。确切地说,不存在职业参考标准;技能往往是传统的。另外,学习的作用不限于从事什么工作,但应符合正式或非正式参与发展这一更广的目标。这往往既涉及社会资格也涉及专业资格。  

  在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农业和一个小规模的正规部门之外,还有一个有时颇具活力、以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为基础的既现代又不正规的经济部门,它表明存在着一种很适应当地情况的企业潜力。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委员会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许多磋商表明,这些国家已经觉察到它们的未来与获得能使它们接触到现代技术的科学知识的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并不因此而忽视与当地情况紧密相连的特殊的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又使我们回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上:如何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如何参与对未来的创造?

  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但是,一些新的因素,特别是人类在20世纪期间创造的奇特的自毁能力,正在增加冲突的危险。通过传播媒介,广大公众成为那些制造冲突或维持冲突的人的软弱无能的观察者,甚至成为他们的人质。迄今,教育未能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多少事。能否设计出一种能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教育呢?  

  在学校传授非暴力的想法是值得赞赏的,即使它只是同导致冲突的偏见作斗争的手段之一。这项任务是艰巨的,因为很自然,人越来越过高估计自已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另外,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终于导致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赛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  

  怎么能做得好一些呢?经验证明,为了减少这种危险,光是安排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如在多个民族或多种宗教共有的学校内)进行接触和交往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不同的群体正处于竞争之中,或者它们在共有的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那么这种接触反而有可能激化潜在的紧张关系,进而转化成冲突。反之,如果这种接触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且又有共同的目标和计划,那么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可能会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比较平静的合作,甚至是友谊。  

  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去发现他人;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现他人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某些学科特别适合进行这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教授人文地理,晚些时候教授外语和外国文学。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教会青年人采纳其他民族或宗教群体的观点;可以避免能导致成年相互仇恨和发生暴力的互不理解的情况。因此,宗教史教育或习俗教育可以作为未来行为的有益参照标准。  

  最后,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一些教师由于教条武断扼杀学生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而不是反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他们这样做可能害多益少。如果他们忘记应该为人师表,他们就很可能由于自己的态度而永远削弱学生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以及应付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紧张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已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已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从这些有助于人们超越个人陈规和突出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的项目中,能产生出一种新的鉴别方式。例如,通过体育运动,不同社会阶级或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在比赛和共同努力的幸福之中转化成团结互助关系的事例是何等多啊!同样地,在工作中,假如某个共同的项目没有超越上下级组织中通常存在的冲突,那么有许多事情就无法成功了。  

  因此,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活动等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其它教育组织和协会应接替学校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另外,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传授某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  学会做人委员会从它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已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报告(1972年)在序言中对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表示担心。从那时起,社会发生的一切变革,特别是传播媒介能力的巨大发展,加剧了上述担心,并使源于这种担心的必不可少的做法更加合法。21世纪有可能使这些现象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到那时候,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和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这不只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迫切需要。因为最近的经验表明,那种从表面上看只是个人面对束缚人的或被认为是敌对的制度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的东西,有时也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机会。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在减少暴力或同影响社会的各种祸害作斗争万面,从实地经验中产生的新方法已显得很有效。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这将补充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做的吸引人的介绍。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关注,还应导致进一步重视从儿童或成人的经历中得来的口头文化和知识。  

  因此,委员会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与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的这种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不用说,我们在本章中所述的教育的四个支柱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样,对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应作重新思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使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