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 校内公告栏

棠外行政、党员四月主题学习系列选编材料(总第45期)

发布部门:党委编辑录入:付全中时间:2017年4月14日浏览数:

  全体行政、各支部、全体党员同志:

  经党总支研究,2017年4月份全体行政、各支部或党小组以职能板块、支部(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党员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锐评:织密防治校园欺凌的法治之网》和《李克强: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见附件材料一、二)。

  学校党总支要求全体行政、各支部(党小组)认真学习有关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法规文件,全体党员教职工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现象,加强自我保护,提高预防和应对水平,讲清讲透校园欺凌应承担的严重法律后果,尽心尽力关爱、呵护学生,在织密织牢防治校园欺凌法制之网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建文明、安全、和谐校园!

   中共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总支部委员会

   2017年4月14日

  附件:

  材料一:《教育锐评:织密防治校园欺凌的法治之网》

  材料二:《李克强: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材料一:教育锐评:织密防治校园欺凌的法治之网

  据媒体报道,最高检相关负责人近日指出,在处理校园欺凌和暴力违法犯罪案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处理难问题,建议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门化;加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中的沟通配合;强调预防为主,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案件发生。

  无论是从近年来网络曝光校园欺凌视频的频度,还是从相关数据的统计上看,校园欺凌已成为未成年人群体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悉,今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这一数据,一方面说明司法对于校园欺凌的介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更映衬出校园欺凌的普遍性。

  上述背景下,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专门化,殊为必要。近年来,虽然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有所提升,但在整体上,将校园欺凌视为未成年人之间的玩笑和小冲突的看法,仍较为普遍。在处理上,要么批评教育了事,要么息事宁人赔钱解决,真正诉诸法律的并不多。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专门化,一方面是要提高这类案件处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起到现实性的普法作用,让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相关方,都感受到法律与司法机关在干预校园欺凌方面的作用。

  相关研究发现,近50%的儿童受欺负后没有告诉家长、教师,而是在沉默中承受痛苦。这种现象道出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为受欺凌者撑腰的舆论和制度环境。这包括校方和教师发现欺凌现象后,在处理上呈现出消极化的一面,习惯性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在制度层面,发现校园欺凌后,校方是否有必要告知司法机关,受欺凌者和家长又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司法救助等,目前仍然缺乏明晰的规定。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虽然侧重点和措施不一,但都无一例外地重视法律的预防和惩处作用。

  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专门化,并不意味着法律与司法机关对校园欺凌案件的干预只表现于事后的处理和惩戒,其更重要的作用,应是体现在把校园欺凌的防治纳入一套系统化和程序化的规则之中。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未成年人中间,又有着不确定性的诱发因素和表现形式,其防治确实面临着诸多认知与制度层面的掣肘。但正因有难度,就更应早行动,织密防治之网,不能任由“破窗效应”蔓延。

  社会认识的提升,是一切行动开启的前提。从当前阶段看,将校园欺凌和暴力从无关紧要的“玩笑”“闹剧”,提升到需要干预与矫正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角度尤为迫切。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鉴于我国对这一类未成年人的干预和矫正还存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学校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更应以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专门化为契机,将从预防到惩处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法治和制度框架,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完善而专业的法律规范。

  材料二:李克强: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地震灾后重建,我们要求一定要建最坚固的校舍。同样,校园本身的安全工作也不能有丝毫松懈。这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幸福。”李克强总理在4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当天的会议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李克强要求,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涉及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

  总理特别指出,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有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主动积极作为。

  “国务院出台这个文件,就是要明确安全是办学办园的底线,要给全社会尤其是家长们一颗‘定心丸’。”李克强说。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在谈及教育时曾专门加上“安全”二字,指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同年6月,针对校园暴力频发,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在4月12日的常务会上,李克强同时也强调,强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要管理到位,也要管理有方,不能因噎废食。

  他说:“我听说有些学校怕发生事故,就把户外活动、体育课都取消了,春游也不敢组织。这是走极端。安全风险该防范的要防范,但健康体魄该培养的要培养,不然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将来会缺乏竞争力。”

  针对一些学校和保险公司合作,向学生推销保险产品等情况,李克强说,中小学生还未成年,无法做出恰当判断,不能搞强买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