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系列报道之二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5日第六版  时间:2009年7月17日 浏览数: 打印

中国教育报系列报道2
中国教育报系列报道2

          以人文理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

        ――棠中外语学校开展德育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棠中外语学校是一所集高中、初中、小学教育为一体的全封闭、寄宿制的现代化股份制学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学生们从家庭生活到适应与同伴相处的集体生活,面临着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诸多问题。指导学生自理、自立、自强,促使学生自律、自尊、自爱,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不断进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建校起,学校就总体规划出了德育工作的“一、二、三、四、五、六”工程,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一种思想、抓住“养成教育和班级管理”两条主线、建构“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实现“从生硬说教型向情理激发型转变,从逼迫强制型向正面引导型转变、从包办代替型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从单一管理型向多情境多媒体全方位转变”的四个转变、注重“德育工作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与课堂教学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五个结合、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的六种能力。通过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真正构建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机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更新德育理念,贯彻“人本”思想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所以学校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明确“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的德育理念。

  学校实施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所谓“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在保持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学生公寓为单位将班级学生分别分配给每位科任教师,每位科任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育人导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品德等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生常态生活的细微之处,将德育目标分解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使教师在课堂内外自然而然地走近学生。

          创新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实效

  学校加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早自习”改成“早朗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通过开展开放式家长会、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书法比赛、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手段,有声有色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如“三•八”妇女节的母爱教育活动,教师节感恩教师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同时,在思品课中渗透德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确定了“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的教育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开放式家长会和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倡导学生给同学、给父母、给老师写一封信,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恩”的内涵。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就应做到听父母的话,对父母有礼貌,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恩师长就应做到尊重老师的劳动,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感恩祖国就应做到尽己所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出一份力,加强修养,善于学习,蓄积能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举办专题讲座,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卫生知识,使其学会做事做人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普遍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少数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碰到的一般心理问题给予辅导和帮助。通过咨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掌握对付挫折和不良情绪的应付策略,形成良好的人格。

  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根据“四五”普法要求和学校特点,举办专题讲座,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交通安全、预防犯罪、远离毒品和法律常识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努力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对学生进行“理想与成才”教育。利用学生身边的许多事例,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理想与成才教育。同时,学校还特骋外来专家、学者继续对学生进行理想与成才系列教育,通过举办报告会、专题讨论、演讲会、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想向往水平、基本道德水平和意志行动水平,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创新德育形式,拓展德育渠道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找准切入点,切实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学校整理了数年的德育研究成果,编印了第一本德育校本教材《仁德志譞故事集》(上、下册)。该书以校训“仁、德、志、譞”为主线,以古今中外富有传统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学校自有德育资源为内容,生动浅显地诠释了校训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小、近、实、趣”的特点。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棠外学生管理制度集》,作为违纪学生进入德育培训班的学习资料。

  德育工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各教研组、备课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教学计划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突出教材中显性教育因素,二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三是补充教材外的相关教育内容,四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渗透。各科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探讨渗透艺术,提高渗透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必然的、和谐的联系,努力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根据形势需要和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力求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贴近生活、趣味性强,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提高思想素质,养成文明习惯。

  开展学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启动了学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每个班一学期轮流花3个小时对全校的部分区域的清洁卫生进行打扫和保洁,对校园内学生的乱丢乱扔行为进行监督,对学生中的违纪行为进行制止等。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一切、感受一切、学会一切”。

  开展“爱心”义卖、义演和游园活动。学校政教处、校团委、学生会每一年都会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为筹集爱心基金帮助我校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开展“心连心•献爱心”校园义卖、义演和游园活动。同学们把从家里带来的精美的图书、崭新的文具、可爱的玩具、各式各样的小饰品、亲手制作的鲜花、亲手炮制的奶茶、各种精致的小笔记本、动手绘制的文化衫等拿来叫卖,亲自设计多样的游园项目让同学们广泛参与,亲自编排一台大型的文娱节目进行义演。开展此项活动,不仅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身边同学,也能让他们从中认识爱、懂得爱、奉献爱;并不是仅仅为贫困学生捐款献爱心,更多是使同学们能深入地体验生活,感受奉献的真谛,明白助人并不一定是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

  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廊道和教室内安装了名人字画、经典语录,开辟了传统文化专栏,各班还确定了班歌、班训,教室内添置了书报架。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播放系列节目,通过成立动漫社、爱心教育基金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

  德育工作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成立家长学校,开通热线电话,制作专题网页,举办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会等,较为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真正地统一起来,形成贯通一气、互动互利的德育体系。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中学德育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具有全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不断的创新。社会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我们在德育中必须崇尚人文理念,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才能把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形成与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相融洽的德育特色,才能使德育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