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外秋韵
邵培德 高阳  时间:2010年9月22日 浏览数: 打印

  “年怕中秋月怕半”,四川乡下人待谷子打完,新米上市,正是中秋赏月时,他们也会边吃月饼边吟半句农谚诗。这诗不如文人的高雅,却很实际。

  一年的日子,过了中秋,便去得三分之二。在北国已是露上枝头,霜催枫叶;在南国,也雾笼轻纱,雨老柳枝。而四川盆地,“秋裹伏,热得哭”,才不过刚刚退了酷暑,迎来几分秋凉。

  就是这秋凉,来得迟,来得缓,才使满树的浓绿,清澈的江水,装扮了蜀国的秋。这秋韵,便充盈了画意,弥漫着诗行。

  棠外地处广都,校临蓉城。学府立江安河畔,园林学校,把秋韵表达得尤其酣畅。

  清晨的江安河,岸柳如夏时,还是那样的垂条叶茂,低拂着潺湲的流水。不过,柳枝碧了色,水中映衬得越发分明。

  校园的书声,琅琅在夜雨后清新的天空,和着嘤嘤的鸟鸣,夹杂校门外远处公路传来的汽车噪音,似乎正诠释着学校与现代社会:静处读书,闹处安身;今天的读书,正是为了明天的驰骋。

  夏花没有谢完,冬卉孕育开放。在高大的银杏树下,校门内小广场四周的小草坪里,零零星星,开几朵月季,艳数枝玫红,晨晞未干,秋韵流动的露珠,滚落翠叶,浸入花心,格外爽人的眼。

  太阳出来了,林阴道两旁的梧桐,满园的海棠、梅树,一簇簇,一篷篷,还有那组成花坛的杜鹃与万年青、清香四溢的桂花树,叶冠全都浓浓的、密密的,阳光下给人的感觉,真好。

  晌午,阳光有那么丁点的灼人,对晒过一夏的肌肤,带来的都是惬意,是恰到好处的受用。六千多名师生从大餐厅回到寝室小憩,别有一番秋的安适和午睡难得的静谧。

  午后的太阳去得早,待放学时,西边的霞光淡淡的,蓝白色的云,一片一片,悠远而散漫。师生晚饭后或入操场,或步林阴,或转河岸,秋风习习,校园更显出它独特的秋之韵来。

  最充满活力的地方,自然是操场。“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管他的,有这秋色,有这秋光,暂时忘却唐诗宋词的愁绪,忘却数理化生的公式,尽情地打球,跑步,会锻炼,才会学习。世事多悖论,却也处处是辩证。

  而那散步园内的学生,三五个、七八个,同行而语,侃侃而谈,眼观树叶碧满枝,成熟的季节,就当如蜀地的秋。桔红菊黄,已是大春收获后的时令,有的是喜庆,不必法古人,高洁归隐,那都已成了过去。

  青青河边柳,不是的;青青河边草,也不对的。柳老草靡,说不上青青,却有它的风致。秋之期,冬未来,抖擞抖擞精神,到“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时,柳枯草衰,却丰收了红苕包谷,种下了豆麦,一年一年,祈盼硕果累累,岂不更好。老师们可以出校,而最爱转悠的便是河柳岸,不过月印万川之景,就只能让有闲的退休人去消受,晚课又将开始了。

  “初七初八,月牙牙;初十一二三,月亮出来鸡叫唤;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七八,月从根发。”农谚讲一个月的月亮变化,表现得最鲜明的正是秋八月。现代在大城市读书的学生,眼望八方林立高楼,已很难体会到这月的轮转。作为教师,多么希望,“棠外秋韵”,能给学子们以更多农事的启发,自然风光的欣享,则斯心足矣。诗云:

   蓉城秋韵在棠外,映树光华奏月台。

   此曲朗然书海听,领军川内育英才。